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日期:2025-07-03   点击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6月30日,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时代使命和实施路径研究”开题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姜飞分别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崔唯航致辞表示,文明乡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正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学学科建设,先后成立了新时代精神文明研究院、精神文明建设指数与数字化决策实验室等。希望通过上述平台,有力推进课题研究,推动建成特色鲜明的精神文明学学科,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期待与会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助力课题深入开展。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汇报了课题相关情况。他谈到,目前学界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切入点主要集中在物质力量、制度体系层面,对文明乡风建设的探索较为薄弱。本课题提供了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研究的新视角。课题主要研究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问题和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推进文明乡风建设的历史、当前文明乡风建设进程评价及堵点难点、新时代推进文明乡风的实施路径等问题,力求在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历史依据、理论体系、实施体系等方面有所创新,为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实践提供经验启示。

  专家评议组认真听取开题汇报,对该课题的学术背景、研究思路、科研框架、实施计划等予以肯定,并从不同视角提出指导和建议。

  辛向阳表示,该课题叙事宏大,既涉及基础理论问题,也涉及重大现实问题,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学理支撑作用。在研究过程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表述应仔细斟酌,做到科学、严谨、准确。要在广泛调研中深入挖掘典型案例,总结、提炼、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策建议。

  崔唯航认为,课题研究思路开阔,既具备理论深度又注重实践导向,整体结构层次分明,问题分析贴近实际,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预期成果值得期待。建议课题组在研究框架中充实唯物史观相关内容,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樊建新对课题组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扎根中国乡土,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一线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敏锐捕捉并精准回应乡风文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现实难题,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与应用性。三是坚持系统观念,统筹课题中各环节、各要素,特别要注重城乡关联互动,确保课题推进扎实、有效、可持续。

  姜飞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中推进文明乡风建设是时代之需。该课题探索以制度化路径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谈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该课题紧扣“人”这一核心要素,对于激发农民主体性力量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导向,加强关于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等方面研究,为补齐“三农”发展短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来斌表示,课题立足21世纪乡风文明建设的新问题,对文明乡风建设进行了体系化、学理化探索,兼具理论深度、历史厚度和调研基础。希望课题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文明乡风建设的现实难题,力争取得更多针对性成果。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邹广文认为,课题以“第二个结合”为方法论,对文明乡风建设相关问题的把握较为准确。建议课题组创新写作方式,在研究成果中生动呈现文明乡风建设的优秀实践案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彭海红认为,该课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有助于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高。建议课题组进一步理清文明乡风建设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对乡风民风家风、文明乡风与乡村文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明确辨析。

  王维国最后表示,课题组将认真梳理、采纳吸收专家评议组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方案、充实内容、聚焦重点,保质保量完成研究任务。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