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社科大线上学术讲座精彩纷呈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各学院在今年春季学期,邀请各学科研究领域知名大家,利用各类网络平台,举办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讲座,助力师生抗疫、科研、学业齐头并进。截至2020年6月17日,共组织(含即将举办)学术讲座116场,其中包括24场长江学者的讲座。
各学院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各学科发展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社会热点事件分析、传统理论的新发展、新学科体系的建构等。主讲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的阐述,带领学生们认知当下世界、社会以及理论发展共性规律和个性特征的同时,也促进学生们养成宏、微观相结合并具有批判精神的独立思考习惯。充满了学术大家智慧与思想光芒的高质量学术讲座,使我校学生在抗疫过程中获得更多提升学业水平、开拓学术视野的学习机会。
各学院在贯彻校领导严格要求讲座质量的指示精神,按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了多个富有特色的讲座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名家系列”、人文学院的“人文之光云端学术讲坛、经济学院的“奇点”云课堂、政法学院的“华城民商法前沿”、管理学院的“国家治理高端云论坛”、文法学院的“文物与博物馆专题讲座”和“社会工作硕士学术大讲堂”、“社会工作硕士实务大讲堂”、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中环一号大讲坛之云端讲堂”和“财税前沿专题系列讲座”、计算机教研部的“人工智能工作坊”等等,好戏连台,各放异彩。
从哲学讲起。人文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博士生导师张政文教授做了题为“审美现代性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术报告。张政文教授通过还原的方式展现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文化现场,探讨了马克思美学思想对西方审美现代性的扬弃和超越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整个讲座,张政文教授通过多重视角对德国古典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透彻的梳理,对其中理论内涵进行了客观深刻的解读,展现了作为西方美学、哲学研究大家的宽阔学术视野与深厚理论素养。讲座不仅激发了与会的本、硕、博学生们对审美现代性问题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浓厚兴趣,也使听众们感受到了西方经典作品穿越时空的不朽魅力,引发了强烈反响和共鸣。
▲▲▲▲▲
张政文校长讲座
从信仰讲起。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长江学者冯秀军教授来社科大以“信仰的生成”为题开讲。冯教授首先回答了为什么要谈信仰,并回答了“信仰=相信+仰视=希望+方向=力量=动力+定力”,接着谈到当下需要什么样的信仰,提出“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应当不仅是专业信仰,职业信仰,也是政治信仰”。冯教授在讲述中重点讲解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同时也加入了个人成长的经验,并穿插了历史故事,使得讲座娓娓动听,句句入脑、声声入心。冯教授以“祖国和人民不能少,励志和奋斗不能少,真理和旗帜不能少,实践和创造不能少”的信念勉励听讲学生。
冯秀军教授讲座
从人文精神讲起。长江学者康震教授受人文学院邀请,在题为“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讲座中,从诗人、诗作入手,结合个人治学与人生经历,风趣幽默地带领听讲者切身感受到发自古典文学的美的意境。康教授谈到,诗人写诗“穷而后工”,人生亦是如此。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在完成自己的使命过程中,只有遇到困难,我们才能有所奋斗、创造和创新,迎难而上。师生们通过腾讯会议会心聆听,会场气氛热烈。
康震教授
同样受人文学院邀请的清华大学汪民安教授在题为“动物与人类学机器”的演讲中,针对哲学家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有着哪些新的思考,如何理解长久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等问题进行解答,并根据近年来学术讨论主题的变化,对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四种视角进行了分析。汪教授的讲述富有前沿性、创新性,同时也富有趣味性,将高深的理论讲得既明白晓畅又引人深思。
汪民安教授讲座
从“新文科”讲起。媒体学院在抗疫期间积极围绕新文科建设和社会变迁带来的新闻传播专业转型发展进行学术探讨,特邀青年长江学者胡百精教授以“公共协商与偏好转换——作为共识实验的公共传播”为题做了精彩讲座。胡教授围绕作为多元主体在公共空间展开的社会交往和意见竞争过程,对公共传播激发的两种主流学术想象等主题,与媒体学院师生进行了分享。胡教授提出,一种以开放、对话、参与为特征的新型社会结构及与之适配的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或将形成,而另一种陷入不以达成共识为目的的舆论僵局、或国家和社会治理不可避免遭遇认同困境的观点也同样存在。在讲座中,胡百精教授还针对在互联网浪潮汹涌袭来的时代语境下,如何为公共传播提供正当、合理的导向和出口等问题,进行了精辟地解答。
胡百精教授讲座
媒体学院还邀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题为“新科技时代的传播伦理”学术讲座中,从新技术挑战传播伦理、数字时代传播伦理范式开始,谈到了智能运用(算法)中的伦理问题、智能运用(算法)中的价值偏向问题,并对新科技时代的信息治理等课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媒体学院执行院长漆亚林教授作为讲座的主持人,赞叹陈教授的讲座信息量与学术分量高、同时也充满了“温度”,激励同学们努力对学科发展前沿问题保持关注。
陈昌凤教授讲座
从热点、从实践讲起。针对当下影响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学院邀请的学者分别从自身的学科视角出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机制和治理体系进行解读,与广大师生分享了疫情影响之下的国际经济、文化、政治、法治格局未来发展等热点问题的思考。经济学院有荆林波教授的“全球疫情与世界经济”、管清友老师的“位移的象限——疫情之下的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王震教授的“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就业保护与社会保障”等主题讲座;管理学院有王华春教授的“中外疫情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有骆郁廷教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问题”;国际教育学院有张军老师的“美国的疫情防治体系——新冠病毒和历史案例”等等,一系列高水平讲座让听讲者清晰直观地理解了不同制度体系下,中外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特点。
还有很多学术讲座围绕着人工智能、社会热点议题、民法典以及我国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展开。学者们鲜明的观点、充实的论据和富有魅力的阐述,引导着每一位听讲学生学会清晰而理智地梳理过去、广角度地解读当下,并立志以实干和热情展望未来。
为克服这场突来的疫情对科研教学等各项工作产生的不利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组织一场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给同学们提供优质的学习平台,同时也让新时代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精神,引领每一位社科莘莘学子领略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精彩的讲座让学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志存“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为成为对祖国建设民族复兴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上一条:2020年度“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学风建设资助计划项目我校四项申报全部获准立项
下一条:科研让抗疫更有力:社科大发挥文科研究型高校优势,以理论攻关和科研实践积极助力抗击疫情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长于大街11号 邮编:102488